龙城玩家网论坛-户外求生-文玩鉴赏-太原论坛-山西论坛

标题: 苏联红军二战身管压制火炮家族 [打印本页]

作者: 留念    时间: 2013-5-9 17:26
标题: 苏联红军二战身管压制火炮家族
[attach]4183[/attach]

[attach]4182[/attach]

[attach]4181[/attach]

[attach]4180[/attach]

  ★ 雄厚的基础
  二战时期,苏联红军装备的火炮大部分由位于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的基洛夫工厂制造,当然,除了基洛夫工厂外,位于伊热夫斯克、莫斯科、高尔基、第聂伯罗彼得罗巴甫洛
夫斯克、彼尔姆、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等地的工厂也参与了生产,30年代头8年,苏联的火炮生产数量如下:
  1930-1931:1911门
  1932-1934:3778门
  1935-1937:5020门
  至1934年1月,苏联红军炮兵手中的各型火炮数量为17000门,至1939年,这个数字上升到56000门,至1941年6月22日开战时,苏联红军已经装备了超过59000门的各型火炮,其中不乏口径大于210毫米的重型火炮。但战争的经验表明,光有火炮的数量是远远不够的,炮手的训练水平,炮弹的准备充分程度以及指挥协同等都将会对炮兵的作用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份红军第204重型榴弹炮团的报告指出,红军的炮兵部队由于缺乏炮弹,往往延误战机。1942年1月是最为艰难的时候,从后方送往前线的炮弹只有44%能到达红军炮兵手里,到2月份,红军手里最为有力的火炮——喀秋莎 火箭炮由于缺乏火箭弹经常趴窝。由于前线无法得到足够的弹药,红军士兵怨声载道,最终迫使莫斯科方面在1942年2月16日撤掉了红军弹药部长格泽米基,新上任的是万尼科夫。尼基塔·赫鲁晓夫曾公开指责当时的国防部长伏罗希洛夫沉溺于戏曲、歌剧,而对国家急需的军火生产却毫不关心。
  虽然面对多重困难,但苏联红军在和希特勒对峙前曾参加多次战争,例如西班牙战争、苏芬战争等等。特别1939-1940年和芬兰的战争,红军第1炮兵师在战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经验的取得使得红军炮兵部队在后来和纳粹军队的较量中占了上风。
  ★ 赤色钢铁
  在苏德开战后的6个月里,红军在溃逃中丢失将近一半的火炮,而德军技术部门则在1941年底前修复25696门红军遗弃的火炮,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中,德军缴获5396门各型火炮,在斯摩棱斯克,德军缴获3820门火炮,在基辅会战中,德军缴获了3718门红军火炮,而1941年全年,苏联各个兵工厂生产的各型火炮总量却只有7282门。
  大量火炮在战争中被遗弃或者损坏,但又无法及时地得到补充,这种恶性循坏导致苏联红军炮兵师的编制越来越小,每个炮兵师的火炮数量从原来的280门下降到132门,而多出来的炮兵则另外编组为红军炮兵后备部队,直接受红军最高统帅部领导。1941年,红军炮兵后备部队大约有110个连队,占红军炮兵总数的8%,到1942年12月初,后备部队总数上升到255个连队,至1945年8月,苏联红军炮兵有35%为后备部队。这些后备部队的编制越来越庞大,1941年年初,当时的后备部队规模较小,红军采用独立团形式来划分这些后备部队,1942年开始,后备部队逐渐有了旅和师的编制,而到了1943年时,后备部队的继续壮大使得红军高层不得不采用兵团编制,在鼎盛时期,后备部队曾一度达到10个兵团的规模。而且,这些后备部队的装备也是在时刻变更,1942年,每个炮兵师下属8个独立炮兵团,从1943年开始,每6到7个炮兵旅装备的火炮数量为364门,包括各种口径的加农炮、榴弹炮、迫击炮以及火箭炮,后来成立兵团后,每个兵团下属2个炮兵师和1个火箭炮师,加起来共装备1000门火炮。
  虽然德军越来越向苏联腹地深入,迫使苏联大量的兵工厂开始往后方撤退,但在1942年,苏联兵工厂在艰苦的环境下的火炮产量达到了战时的高峰——29600门,火炮口径覆盖了76毫米到305毫米的各种型号,1942年1月10日,斯大林指示将采用“火炮进攻”,即对德军聚集地发起进攻前用密集炮火对该地进行打击,在整个进攻期间,火炮将及时提供支援,这对苏联兵工厂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为了团结盟友,苏联此时还向捷克和波兰军队提供了大量的火炮装备。为了尽快将法西斯入侵者驱逐出苏联,苏联兵工厂在后方建立了强大的兵工生产基地,红军手中的火炮数量开始急剧上升,1943年苏联兵工厂生产21735门火炮,1944年达到23841门,1945年生产13511门。同时苏联各个兵工厂吸取开战前期的教训,开始大量的生产弹药,在1943年,大约有1300个工厂投入到弹药的生产中,这个时期的弹药产量也急剧上升,各年的弹药生产数量如下:
  1941年:5100万发
  1942年:8000万发
  1943年:8600万发
  1944年:9500万发
  1945年:6100万发
  这个时期苏联的兵工厂共生产了3.81亿发炮弹,其中包括878万发火箭炮炮弹。这个时期苏联的年平均炮弹生产数量达到了7860万发,这些炮弹分配给了大约13.4万根炮管(包括高射炮和反坦克炮),也就是每根炮管大约发射586.5发炮弹,而德军此时的年平均炮弹生产数量为7100万发,而只分配给了42500根炮管,也就是每根炮管发射了1670发炮弹,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开战初期苏联红军的火炮损失率太高。但战争后期红军的数量优势还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赤色钢铁成为打击纳粹的中流砥柱。
  德国陆军在使用中发现苏联研制的火炮中有许多优点,在苏联红军使用的火炮中,1938式122毫米火炮是最为成功的,其中有一门编号为2464的1938年式122毫米榴弹炮几乎创造了火炮发射记录,这门火炮总共发射了6541发炮弹,如果把这些炮弹的射程加起来,其总射程达到了4605公里,相当于从莫斯科到波罗的海的距离。在战争结束后,位于列宁格勒的工厂对该炮进行了检查,发现其炮管的性能仍未下降,在经过例行检查后,仍然可以投入使用。1945年4-5月的柏林战役中,第142火炮旅下属的一门152毫米ML-20榴弹炮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居然发射了4900发炮弹。
  一战时,每前进一公里约要牺牲100名士兵,到二战时,这个数字下降大约一半,苏联炮兵估计每公顷面积上如果要产生这样杀伤的话,采用76毫米火炮的话,射速必须达到10-12发/分,如采用100毫米火炮的话,射速为6-8发/分,122毫米口径榴弹炮和152毫米口径榴弹炮的射速必须达到5-6发/分和3-4发/分,但在后来的进攻中,德军几乎无还手之力,所以红军各型火炮射速约维持在1发/分左右。1941-1942年莫斯科保卫战中,红军在每公里战线上布置30-35门火炮,随着战争深入,红军手中的武器数量激增,战争末期在每公里战线上红军布置325门火炮,在进攻柏林中,红军依然保持了每公里295门火炮的规模,整个红军炮兵手中的火炮数量在此时也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常规火炮88900门,火箭炮2167门。
  ★ 辉煌战绩
  红军炮兵第一次大规模的炮击开始于1942年11月19日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红军在斯大林格勒地区布置了17000门各型火炮,红色钢铁怒吼着砸向法西斯侵略者,次年7月5日,在库尔斯克会战中,20000门火炮用于打击侵略者,参加会战的包括第二和第七兵团,这两个兵团装备了2516门火炮,这些火炮摆成大约14公里宽的火炮发射阵地,火炮发射时的场面蔚为壮观。
  1943年,为了解放列宁格勒,红军几乎将所有的炮兵部队都集结了起来,组成了3个炮兵兵团,另外还有一个海军的列车炮旅以及波罗的海舰队的一些炮兵部队。这些部队经过整编重组后于1944年1月中旬开始了行动,14日晚,2.16万门大炮炮口指向了列宁格勒地区德军聚集地,所有的红军炮兵全部进入战位,每个炮兵阵地都储存了足够的弹药,列宁格勒地区上空浓重的乌云仿佛预示着大战的来临,15日上午7时10分,一声令下,所有的红军大炮几乎在同一时刻发出怒吼,成千上万发的炮弹朝着德军阵地奔去,炮击的开始同时也吹响了列宁格勒保卫战的号角,红军进入全面反击阶段,至8时40分炮击结束,红军总共向德军阵地倾泻了22万发炮弹,为后续地面部队推进铺平了道路。在同年的夏季反攻中,红军在东线战场集结了2.4万门火炮,在一个月后的利沃夫-桑多梅日会战中,红军光一个军就集中了2430门火炮,火炮阵地绵延8.3公里。
  1944年7月5日,红军炮兵在博布鲁伊斯克成功骗过纳粹军队耳目,在一个星期的时间内将35000辆机动车辆和3500门火炮转移至白俄罗斯前线战场,红军后续行动能够取得胜利跟这次战略大转移密不可分,同年8月20日开始,乌克兰前线部队的第2军和第3军开始反攻,大批的炮兵部队在夜幕的掩护下朝集结地进发,这两支部队对原先的170个炮兵团进行了整编,最后数量精简至113个炮兵团,其部署的火炮数量达到了6200门,20日凌晨,这些大炮开始了齐射,该日苏联地面部队向前推进了12公里,次日,德军无法忍受红军的炮击,举白旗投降。
  随着战争的继续,红军炮兵部队的集中作战规模越来越大,1945年1月12日,波兰中部,维斯瓦河战役,红军集结了39320门大炮,该日凌晨3时整,炮击开始,整个炮击持续了1个小时,早上7点,德军还没有投降,39000门大炮又开始炮击,红军火炮密集程度简直到了空前的程度,第8军在7公里宽的阵地上集结了2438门各型火炮,在33公里宽的阵地上,火炮的数量达到了7600门。在炮击中,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在25分钟内朝德军阵地倾泻了31.5万发炮弹,炮弹总重超过5000吨。德军的抵抗意志最终被强大的火炮威力瓦解。
  红军炮兵最大规模的作战是在1945年4月16日的奥得河战役上,红军集结了多达41600门火炮,炮击从该日凌晨3:50开始,6:30结束,红军共发射将近45万发炮弹!
  战争后期,红军炮兵甚至对一些小型目标也采用狂轰滥炸的方式,在格拉伯地区,第5突击师在前进途中遇到了一小批顽固的纳粹分子在工事内抵抗,师长迅速调集180门火炮在5分钟内朝该地域倾泻了1150发炮弹,最后这些工事几乎全部被炸毁,许多用于构筑工事的直径在几十厘米的圆木被炸成了木屑,地面上到处是冒着缕缕青烟的弹坑。
  在柯尼斯堡,苏军在每公里的战线上布置了100门以上的重型火炮,成功地摧毁了德军的一些用钢筋混凝土加固的重型工事,减少了红军地面部队的伤亡。
  这种大规模的炮击带来的效果通常是其他武器无法达到的,在最后进攻柏林的战争中,在一个街区的面积上,红军共倾泻了1000发炮弹,在帝国航空部附近有一个避难所,最后从里面出来的幸存的130名德国人中,其中17名已经被苏军的大炮震得神经错乱,超过一半的人已经被震成了聋子。而在最后朝希特勒巢穴进攻的途中,红军每公里就集结了500门大炮,黑洞洞的炮口随时准备朝没落的纳粹发射成吨仇恨的红色钢铁。
  在战争结束后,1800名红军炮兵部队官兵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500个红军炮兵连队受嘉奖。1943年开始,红军用鸣炮庆祝大型战役的胜利,首次鸣炮是在1943年8月5日 庆祝奥廖尔和别尔哥罗德的解放上,24门大炮齐鸣12响;第二次鸣礼炮是在同年的8月23日庆祝哈尔科夫解放仪式上,224门礼炮齐鸣20响。随着重要城市的不断被解放,礼炮鸣放也越来越频繁,基辅,塞瓦斯托波尔,明斯克,维尔纳,布加勒斯特,里加,贝尔格莱德,华沙,布达佩斯,克拉科夫,维也纳,布拉格,柯尼斯堡,柏林,这批城市的解放都采用324门礼炮鸣放24响的方式,剩余的一些城市则采用124门礼炮同时鸣12响的方式,在1945年9月9日的胜利日上,红军以1000门礼炮齐鸣30响的方式庆祝胜利的最终到来。
  欧洲战场战事结束后,红军将手中相当数量的火炮转移至远东战场,同时红军还将大量的火炮转交给了社会主义兄弟,这些经过战争考验、坚固耐用的苏制火炮被大量分配给友好国家军队,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经苏联允许,在本国境内生产苏制火炮,中国购买了1938年式122毫米火炮,并在国内自行生产,该型火炮在中国国内称为54式。民主德国原先也曾接收了大量的苏制火炮,至1956年,民主德国军队装备了大约2200门从二战战场上退下来的苏制火炮。苏制火炮的寿命之长令人瞠目结舌,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场,甚至后来的南斯拉夫战争都有着这些曾经参加过二战的古董级火炮的身影,虽然这些火炮的年龄比使用这些火炮的士兵年龄还大,但苏制武器的坚固耐用却令这些士兵深信不疑。
  ★ 轻型火炮
  在开战初期,红军装备的大部分火炮性能是十分落后的,这些火炮大部分直接来自于沙皇军队,其中装备较多的一种是口径为76.2毫米的00/02P式野战加农炮,这型火炮由位于列宁格勒的普提洛夫工厂生产,至1941年红军中还有相当部分的连队装备这型火炮,除此之外,当时的芬兰和罗马尼亚军队也装备有该型火炮,立陶宛军队在1939年时还以该型火炮为主力。波兰于1926年从苏联购买了生产许可证,在国内自行生产75毫米口径的02/26野战炮,至1939年,波兰陆军还装备有446门该型火炮。这些火炮被德军缴获后,德军将其稍事修理就装备了德国陆军,其中00/02P式野战加农炮在德军中的编号为IeFK 294(r),75毫米口径的02/26野战炮在德军中的编号为FK 02/26(r)。

[attach]4186[/attach]

[attach]4184[/attach]

[attach]4185[/attach]

[attach]4187[/attach]

00/02野战加农炮被后期研制的02/30加农炮取代,后者的总设计师为W·N·塞德仁科,这种火炮有两种型号,其中基本型号采用30倍口径炮管,后期型号则采用40倍口径炮管,1974年越南战争后期还曾发现了该炮的踪影。德军也曾缴获了一定数量的该炮,其中30倍口径炮管的编号为FK 295/1(r),40倍口径炮管的为FK 295/2(r)。该炮的牵引时速为6-7公里。
  1933年,苏联红军接收了一种新型的76.2毫米口径的加农炮即1933年式,但这种榴弹
炮只是一种过渡性产品,其研制都是为了填补暂时不能服役的1936年式榴弹炮,这从其炮架可以说明,为了加快研制进度,该炮的炮架直接来源于1910/30式122毫米野战榴弹炮,该型榴弹炮在1941年时还有服役纪录,德军给其编号为FK 298(r)。
  开战前期,在苏联境内的德军遭遇了装备1936年式榴弹炮的苏联红军炮兵师,该炮的炮口初速达到了706米/秒,发射普通榴弹炮时射程可以达到13600米,是苏联红军手中当时同等口径榴弹炮射程最远的火炮,而同样装备苏联红军炮兵师的1927年式76.2毫米口径榴弹炮由于是以1902年式榴弹炮为基础研制,所以和1936年式相比,性能差距较大。在1936年式榴弹炮基础上,苏联又发展了1939年式榴弹炮,为了加快研制进度,该炮采用1936年式榴弹炮上50%的零部件,针对后者炮架过重,严重影响机动性的不足,1939年式榴弹炮对炮架进行了简化,随后重量大大减轻,同时还采用了套筒簧取代了原来的板弹簧,增强了行军过程中对不良地形的适应性。虽然该炮投入使用的时间不长,不过在1941年底,德国陆军就已经有相当数量的该型火炮在服役,德军为其分配编号为FK 297(r)。该炮已经对1936年式榴弹炮进行了大规模改进,但从一线部队使用的情况来看,红军士兵还是嫌该炮过于笨重,使用过于复杂,而且该炮成本过高,不能大规模生产。1941年底,红军炮兵部队接收了一种新型76.2毫米火炮,即1941年式ZIS-3加农炮,由位于高尔基的工程师A.E.克佛洛斯汀、E.A.萨金和A.F.戈尔迪埃夫在威斯利·格拉宾将军的领导下设计,和1939年式相比,该炮保留了前者的火力性能,但简化了设计,重量减轻,便于机动和快速作战,而且ZIS-3的生产时间减少了1/3,生产成本降低了2/3,生产该炮的主要兵工厂有位于高尔基的92兵工厂和位于沃特金斯克的235兵工厂,德军曾缴获了相当数量的ZIS-3,其在德军中的编号为FK 288/1(r)。德军士兵非常喜欢使用该型火炮,德军高层有关该炮的记录如下:我们的反坦克火力在45毫米反坦克炮退役后大大被削弱,而事实证明,过早丢弃缴获的ZIS-3火炮同样也是不明智的,ZIS-3火炮的反坦克能力使得一般的专用反坦克炮相形见绌。从德军的评价中可以看出,ZIS-3同样具有优秀的反坦克能力,该炮的炮口初速为680米/秒,能在500米距离上击穿90毫米厚的装甲,在当反坦克炮使用时,该炮的命中率和摧毁率是相当高的。由于该炮炮口初速高,攻击坦克所需时间少,所以通常在炮弹出膛后不久就听到炮弹撞击坦克装甲的碰撞声,这表明敌方坦克已被摧毁,所以德军士兵亲切的称其为“急速响”。
  ZIS-3的成功使得这个设计团队声名大振,斯大林为了给前线部队配备一种超级反坦克武器,命令这个设计小组研制107毫米口径的反坦克炮,但这个小组直到战争结束也没有设计出107毫米口径的反坦克炮。
  在ZIS-3服役后,又有几种口径大于76毫米的轻型火炮服役,一种1943年式85毫米野战加农炮,该炮射程为16000米,战斗全重为1600公斤,炮弹重为9.5公斤,随后服役的1944年式(D-44)85毫米野战加农炮全重为1725公斤,射程15500米。1944年5月7日,由W·G·格拉宾领导,A·E·克佛洛斯汀、I·S·格拉班和K·K·若恩等人研制的100毫米口径的BS-3加农炮开始服役,BS-3和ZIS-3一样具有强大的反坦克能力,该炮能够在500米距离内垂直击穿160毫米厚的装甲,对德军的虎I、黑豹坦克以及斐迪南重型坦克歼击车构成严重的威胁。
  1927年式团属加农炮配属红军骑兵师和步兵师,该炮虽然过于笨重导致在进攻中无法及时提供火力支援而备受指责,但该炮炮身结实,不太容易在高强度的运动中损坏,所以也有部分红军士兵对其情有独钟,直至1943年,性能更好的OB-25服役,该炮由M·J·兹鲁尼科夫领导的团队设计。
  苏联在 二战时期还研制了两款76毫米口径的山炮,即1909年式和1938年式山炮,这些火炮都能方便地拆卸开来,可以装载在驴子或者马匹等上运到交通不发达的山岭地区作战。
  ★ 中型口径火炮
  红军炮兵部队使用最为广泛的武器其实还是122毫米和152毫米口径的火炮,这从德军缴获的数量就可以看出,德国陆军从1941年6月21日至12月20日就缴获了38门122毫米口径和224门152毫米的苏制火炮。
  1930年,苏联开始改进1910年式107毫米炮,改进后的火炮采用更长的炮管,拥有更长的射程,该炮一直服役到1941年,由于该炮的重量较大,红军在撤退中往往将其遗弃,所以德军在战争中取得了相当数量的该型火炮,德军将该炮编号为K352,在当时的东线战场上,纳粹军队曾经广泛的使用该炮。1941年,一种新型火炮开始进入红军炮兵部队服役,即1941年式107毫米野战榴弹炮,这型火炮采用了1938年式152毫米榴弹炮的炮架,但这种炮的装备数量却不是很多,主要原因是生产该炮的兵工厂在德军1941-1942年的闪电进攻中很快沦陷。
  除这两型火炮外,红军还曾使用过另一型107毫米山炮,射程在8000米左右,炮口初速360米/秒,虽然性能不是十分优良,但该炮战斗重量只有800公斤,低于76毫米口径榴弹炮,十分方便在拆卸后用马匹运输,所以该炮在山地作战时十分理想,红军在喀尔巴阡山脉和高加索山地区曾广泛使用该炮。
  1910/1930年式122毫米榴弹炮是红军早期使用的较为广泛的中型火炮,在30年代初期,红军前线部队中曾大量装备该型火炮,德军入侵苏联早期缴获的这些火炮数量相当可观,经修复后分配编号LeFH 388(r),有部分火炮还流落到芬兰陆军手中。
  1935年,一种新型122毫米野战加农炮服役,该炮直接采用了1934年式152毫米榴弹炮的炮架,德军在1941年缴获该炮后重新编号为K390/1(r)。1937年,1931/37A-19榴弹炮开始服役,该炮其实是一种拼凑出来的临时产品,采用1931年式122毫米榴弹炮炮管和152毫米榴弹炮炮架,由高级工程师F·F·皮特洛夫设计,但该炮的生命力却出奇的长,在整个战争期间,在各个战场,都可以发现该炮的身影,而苏联红军击毁的德军第一辆坦克的战果就是由该炮取得。
  M-30式122毫米榴弹炮也称1938年式,也是出自F·F·皮特洛夫之手,1938年在彼尔姆完工,随即位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第9火炮兵工厂、位于彼尔姆的第172火炮兵工厂和位于斯大林格勒的第221火炮兵工厂开始大规模生产,该炮是苏联二战火炮的杰作之一,二战结束后的30余年时间里,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还装备有很大数量的M-30火炮,足见该炮的性能优良。
  在直射时,该炮能够在1000米距离垂直击穿140毫米厚的匀质装甲钢板,而且该炮的炮身有铆接和铸造两种类型,方便大量制造,炮身坚固,能够装上雪橇,方便在苏联冰天雪地的环境中转移机动。德军缴获该炮后对该炮赞叹不已,为该炮分配编号为K390(r),中国也曾进口过该炮,并在国内自行生产,即54式和54-1式。该炮除了能够发射杀伤榴弹外,还能发射破甲弹,烟雾弹,照明弹等各种类型炮弹,其中杀伤榴弹OF-462的有效杀伤面积为60米×20米,爆炸产生的弹坑直径为2米,深40厘米。为了增加命中率,该炮还配属有BL-460A用于校准火力,BL-463则为曳光弹,D-462A为发烟弹,S-462则为照明弹,该弹在500米上空爆炸,能够照亮直径1公里的区域,而S-463则在400米上空爆炸,能够照亮直径800米的区域,通常这些炮弹的下降速率为8-9米/秒。
  红军炮兵中装备的152毫米系列火炮型号较多,其中早期研制的09/30式榴弹炮由于性能落后,所以只在部队中作为训练器材使用或者只少量装备二线作战部队,不过德军也曾俘获过这些火炮,编号为sFH 445(r)。后期的1910/30式152毫米加农炮由两种型号,分别有马匹牵引和机动车辆牵引,德军缴获了大量的这种火炮,分配编号K 438(r)。
  1910/30式152毫米野战榴弹炮由法国在一战前为俄军设计,1930年开始进行现代化改进,红军炮兵部队在1941年时还有使用,德军为该炮分配编号。
  1937年式152毫米加榴炮服役后,开始取代1910/34式加农炮,该炮由F·F·皮特洛夫领导,包括M·W·布尔纳舍夫,S·P·基尔岩科等人参加了设计,该炮采用了122毫米榴弹炮的炮架,重量较轻,能够发射各种类型的炮弹,该炮结合了加农炮和榴弹炮的特点,为了使用方便,该炮同样发展了两种型号,可以分别用马匹和机动车辆牵引,该炮成为二战时期红军几种核心火炮之一,其生产也贯穿了整个伟大的卫国战争。
  1938年式152毫米榴弹炮虽然具有较远的射程,但该炮的重量过大,牵引速度不超过35公里/小时,所以生产数量不是很大,红军在撤退时该炮成为遗弃的重点目标,所以德军装备了大量的该型火炮,该炮在德军中的编号为sHF 443(r)。
  1943年开始,在F·F·皮特洛夫领导下,A·N·布拉舍夫,P·A·克米萨洛夫等人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完成一种新型152毫米榴弹炮的设计,该炮即后来的D-1,1944年开始量产,首批装备该炮的是第1榴弹炮警备旅,随后每个师装备18门。该炮的炮弹采用弹丸和发射药分开的方式,可以根据打击目标的远近选择多达8种类型的发射药,配属榴弹、曳光弹,榴弹重46.96公斤,弹丸重40公斤,装药5.77公斤,可以采用卡车牵引。
  在红军炮兵部队中还有一种装备数量不是很多的152毫米火炮BR-2,该炮只是将152毫米口径炮管安装在了BR-4火炮的炮架上,该炮的炮口初速为880米/秒,发射炮弹重量为48.58公斤,射程27000米。
  ★ 重型火炮
  红军使用过的重型火炮中,1931年式203毫米榴弹炮(B-4)是外形最为怪异的一种,该炮由F.F.棱德岩尔、N.I.马格达斯夫和A.G.加夫里利夫等人设计,由位于列宁格勒的波尔舍维克兵工厂制造,该炮虽然笨重无比,但在二战期间,该炮在对付混凝土加固的重型碉堡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哈尔科夫、柴科斯基、柯尼斯堡、但泽以及进攻柏林的途中,苏军一直都装备着该炮。1944年6月5日列宁格勒战场,由I·I·维德门德科少校领导的两个203毫米榴弹炮连摧毁了用钢筋混凝土加固的躲在地下深达3个楼层的一个重型碉堡。该炮采用弹丸和药包分离的方式,炮架左侧装有一小型起重机用于调运弹药,炮弹发射速率为3发/分,射程17500米,炮口初速607米/秒,水平射界60度,一门203毫米火炮需要15名士兵操纵,在运输时,该炮能够拆卸成两部分即炮架和炮管,方便装卸。
  B-4由于重量较大,所以在炮架上改用履带,一般采用拖拉机牵引,牵引速度大约为15公里/小时,由于俄在冬天是大部分地区都在冰天雪地中,而且冰雪融化后经常是泥泞异常,这对大重量的火炮机动是非常不利的,对于总重15800公斤的B-4来说,加装履带后机动性的提升是相当明显的。
  1933年,一种203毫米口径的加榴炮开始服役,即1933年式加榴炮,该炮重量明显轻于B-4,但炮口初速达到了730米/秒,不过该炮加装了发动机驱动履带,所以可以认为该炮是自行式火炮,这使得该炮具有快速展开能力,不过后来研制的1939年式203毫米加榴炮却仍然不具有自行能力。
  1939年式203毫米自行榴弹炮同时服役的还有1939年式210毫米加农炮(BR-17),该炮采用了和B-4同样的炮架和履带,该炮的射程达到了29400米,其炮弹重量达133公斤,威力相当可观,炮口初速800米/秒,最大牵引速度25-30公里/小时,1939年式加农炮采用组合式炮管,在必要时能够将内部炮管拆卸。德军在1941年6月至12月的半年时间里总共缴获了72门该炮。
  另一种大威力火炮为1939年式280毫米榴弹炮,炮口初速356米/秒,虽然射程只有10650米,但该炮发射的炮弹重达246公斤,威力惊人。该炮的水平射界为左右8度,高低射界为0到60度,战斗重量达18400公斤,在运输时能够拆卸成3部分。
  在所有火炮中,BR-18式305毫米榴弹炮是红军最具威慑力的武器,该炮炮弹重达330公斤,能在1000米距离以60度角穿透2-2.5米厚的混凝土,该炮射程16500米,炮口初速530米/秒,该炮的重量相当可观—战斗重量35000公斤,行军重量达到了54000公斤,运输时拆卸成3部分,炮管、炮架上部分和炮架下部分。该炮同样采用组合式炮管,由于该炮的笨重,所以从行军状态转至战斗状态需要将近3小时的时间,该炮在1944年列宁格勒地区的反击战中曾使用过。
  除此之外,红军炮兵司令部下属的炮兵部队还曾使用过口径在356毫米甚至500毫米的列车炮,而红军曾经使用的234毫米和240毫米火炮数量则更是少之又少。





欢迎光临 龙城玩家网论坛-户外求生-文玩鉴赏-太原论坛-山西论坛 (http://www.bpdwanji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