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用记录:银行也不能随意查看 民生银行和南京银行因未经授权而查询个人信用记录,近日受到人民银行处罚。据媒体报道,2011年5月,郭先生到人民银行南京分行查询征信报告时,发现民生银行、南京银行在其未授权且不知情的情况下查询其信用记录。去年底,郭先生以隐私权受到侵犯为由将两银行告上法院。今年3月,法院一审判郭先生胜诉。根据法院判决书显示,在未取得郭先生授权下,民生银行、南京银行分别于2010年9月15日、2011年3月11日,以贷款审批、信用卡审批的名义向人行南京分行查询郭的信用记录。民生银行所查信息包括身份证号码、住址、职业、所有银行贷款及办卡信息、是否欠款的信息、电话号码等。法院认为,原告郭先生依法对自己的个人信用信息享有隐私权,包括支配权、控制权、不受侵犯权以及利用权。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已依据《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对两家银行作出各罚款2万元的行政处罚决定。 这一引起消费者广泛关注的案件提醒我们,个人信用记录即使是银行也不能随意被查看,银行查询时应取得被查询人“书面授权”。目前,我国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经实现全国联网,但专家指出该系统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银行查询个人信用记录应有“书面授权” 据悉,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商业银行建立的个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其日常运行和管理由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承担。 该信息主要包括三类,一是身份识别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二是贷款信息,包括贷款发放银行、贷款额、贷款期限、还款方式、实际还款记录等;三是信用卡信息,包括发卡银行、授信额度、还款记录等。 但央行指出,由于个人信用记录中的很多信息属个人的敏感信息,不能随便供查看。 那么商业银行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查询个人信用记录呢? 据2005年出台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商业银行在办理审核个人贷款申请;审核个人贷记卡、准贷记卡申请;审核个人作为担保人申请;对已发放的个人信贷进行贷后风险管理;受理法人、其他组织的贷款申请;其作为担保人,需要查询其法定代表人及出资人信用状况等业务时,可以查询个人信用记录,其中除进行贷后风险管理时无需取得被查询人的书面同意外,因办理其他业务需要查询个人信用记录的,都必须取得被查询人的书面授权。 个人信息泄露后果严重 个人信息一旦泄露,或将带来严重后果,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几家银行网上银行失窃案,银行员工倒卖信息,致储户损失了3000万元。 据业内人士介绍,如何保护个人信息,我国刑法修正案专门设定了条款。其中明确规定,国家机关,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将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目前,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经实现全国联网,只要与银行发生过借贷关系,就能在国内任何地方的商业银行信贷网点查到个人信用记录。 对此有专家指出,目前系统的风险存在于三个方面:一是设计这个系统时,没有建立个人信息识别的查询系统,难以鉴别是否是当事人授权查询;二是对商业银行有关的查询窗口没有妥善监管;三是查询之后,对当事人没有一个反馈信息。 有分析人士指出,从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2006年建立至今,时间并不长,这类纠纷的发生在所难免,表明我国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和信息的保护有待完善和改进,而这种改善,不应只在制度建设上,也应在技术手段上。 逾六成被访者遭遇过 个人信息被盗用 专家建议: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本报讯(记者邵海峰)近期,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发布的《公众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调研报告》显示,超过60%的被访者遇到过个人信息被盗用的情况。一些不法分子滥用、盗用个人信息,给社会秩序和个人切身利益造成多重危害。 调查结果显示:48%的网民表示,在生活中一直很担心个人信息被泄露;51%的网民表示,最担心银行、保险公司、商场等商业机构发生个人信息泄露事故;30%的网民表示,曾经遭遇多次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情况。 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遇到过病毒或木马攻击的网民为2.17亿人,占网民总数近半。有过账号或密码被盗经历的网民达1.21亿人,占24.9%,较2010年底增加了3.1个百分点。商务应用的发展滋生了网上诈骗等问题,有8%的网民最近半年内在网上遇到过消费欺诈,该群体网民规模达到3880万人。 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信息显示,《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目前正在国家标准委进行最后的技术审批,预计不久将会出台。 不少专家学者呼吁,我国应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以法律捍卫公民的信息权。 相关专家认为,个人信息被泄露、盗用和滥用,与许多人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强有直接关系,他们经常会在有意无意间将个人信息泄露出去。譬如,有的人接受了陌生人的问卷调查,在对方的要求下,留下了姓名、电话、职业、工作单位等信息;还有的人在办理消费会员卡时,不假思索地填写真实详尽的个人信息,这些个人信息,有可能因为商家的管理不善或者恶意泄露而被盗用。 相关专家表示,在保护个人信息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提高保护意识才是杜绝个人信息泄露更为重要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