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龙城玩家网论坛-户外求生-文玩鉴赏-太原论坛-山西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用百度帐号登录

只需两步,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17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藏族文化常识300问-藏民族眼里的起源与宇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20 20:58: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导读:在西藏有无数的传说故事,但是故事的描述情节多数是对于神山圣湖的来历传承!西藏人民对地球的起源,人类的衍生,与自然的关系有着特有的理解!藏族文化常识300问,了解西藏,我们从这里开始!



1.藏民族如何理解宇宙的起源?

在佛教传入前,藏族先民就有许多关于宇宙和人类起源的神话和传说。

《朗氏家族史》中写道:“五大(空、风、火、木、土)之精华形成一枚大卵,卵的外壳生成天界的白石崖,卵中的蛋清旋转变为白螺,卵液产生出六道有情,又凝结成十八分即十八枚卵,其中品者系色如海螺白卵。

“卵生说”在藏区传播很广,后来的许多著名学者都记载和接受了这个学说。这个学说的核心是认为宇宙万物源于“空”。刚开始时,宇宙是无限的一片“空”,后来发生变化,产生了轻而震荡的“气”。由震荡的“气(风)力”产生了“火”,火为热性。风与火触动逐渐产生“风”的尘土,此尘土慢慢增大,并在火的作用下,冷热不均,变冷的出现湿润,由湿润渐生“水”。风、火、水三种元素互相接触,尘土逐渐下降而凝结为“土”。

藏族关于宇宙的起源说有很多种,如《世界形成歌》中认为世界是一只巨大的神鸟通过肢体化生的方式创造的。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肢体化生的创世者是神牛(牦牛)或神龟。《沧海变桑田的传说》则反映了宇宙起源于自身的变化。它认为整个世界起初是一片海洋,由于长期刮风,尘土被吹到海面,越积越多,久而久之形成了大地。另一种说法更为复杂地描述了世界的自然形成过程。最初只有风,风以光轮的形式旋转时出现了火,火的热气与带有凉意的风相接触,产生了露水,露珠上出现了微粒,这些微粒又被风吹落,久而久之堆积成了山(地)。这五种本原物质中又生出了一个发亮的呈牦牛形状的卵和一个黑色的呈锥形的卵,这些卵慢慢变成了天和海。

2.藏族人认为宇宙的结构是怎样的?

藏族人最熟悉的宇宙结构说,就是佛经《俱舍论》关于世界结构的说法:认为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山顶上为帝释天所居,四面山腰为四大天王所居,日月星宿都围着须弥山转动。山周围有七香海、七金山,第七层金山外有铁围山所围成的咸海,咸海四周有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我们居住的是南赡部洲。这四洲的每一洲旁边又有两个小洲,共大小12个洲。这个宇宙结构的学说深入藏族佛教徒心中,在许多藏式壁画上都能看到。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桑耶寺就是按《俱舍论》中所说的结构建成的。

藏传佛教时轮派则认为,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以须弥山的中心为圆心,取5万由旬(1由旬约等于四千丈)为半径作圆,再取2.5万由旬做一圆,这两圆之间的整个环形地区叫“大赡部洲”。它按南、东、西、北分为四个象限,每一象限为一洲,称为南洲、东洲、北洲和西洲;每个洲再分为西、中、东三区。

《时轮历精要》一书解释说,这并不矛盾,“同是一个须弥山,面对它的形状和颜色等等有多种不同的看法,这是由于众生的业果本来就是斑驳陆离极其复杂的。再加上人们又主观地胡乱加以区别,因而所得的印象、感觉就有千差万别。这好像稀奇难解,其实正如经中所说,同一条河流里的物体,我们人类看来是普通的水,饿鬼看来则是脓血,无法饮用,天神看来却又是甘露美味”。

3.藏族人如何理解青藏高原的形成?

有关藏民族祖先生存之地形成的传说中,最著名的当推“沧海变桑田的传说”。

在很早以前,这里是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海,海涛卷起波浪,搏击着长满松柏、铁杉和棕榈的海岸,发出哗哗的响声。森林之上,重山叠翠,云雾缭绕;森林里面长满各种奇花异草,成群的斑鹿和羚羊在奔跑,三五成群的犀牛,迈着蹒跚的步伐,悠闲地在湖边饮水;杜鹃、画眉和百灵鸟,在树梢上跳来跳去欢乐地唱着动听的歌曲;兔子无忧无虑地在嫩绿茂盛的草地上奔跑……这是一幅多么诱人的和平、安定的图景呀!

有一天,海里突然来了头巨大的五头毒龙,把森林捣得乱七八糟,又搅起万丈浪花,摧毁了花草树木。生活在这里的飞禽走兽,都预感到灾难临头了。它们往东边跳,东边森林倾倒、草地淹没;它们又涌到西边,西边也是狂涛恶浪,打得谁也喘不过气来。

正当飞禽走兽们走投无路的时候,突然,大海的上空飘来了五朵彩云,变成五位慧空行母,她们来到了海边,施展无边法力,降服了五头毒龙。

妖魔被征服了,大海也风平浪静,生活在这里的鹿、羚羊、猴、兔、鸟,对仙女顶礼膜拜,感谢她们救命之恩。众空行想告辞回天庭,怎奈众生苦苦哀求,要求她们留在此间为众生谋利。

于是五位仙女发慈悲之心,同意留下来与众生共享太平之日。五位仙女喝令大海退去,于是,东边变成茂密的森林,西边是万顷良田,南边是花草茂盛的花园,北边是无边无际的牧场。

那五位仙女,变成了喜马拉雅山脉的五个主峰,即祥寿仙女峰、翠颜仙女峰、贞慧仙女峰、冠咏仙女峰、施仁仙女峰,屹立在西南部边缘之上,守卫着这幸福的乐园。那为首的翠颜仙女峰便是珠穆朗玛,她就是今天的世界最高峰,当地人民都亲热地称之为“神女峰”。

青藏高原由沧海变成,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科学考察、发现所证明。但是,青藏高原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相当缓慢地变化着,只是近几百万年的地壳变动,才使青藏高原隆起急剧上升。最近几年对喜马拉雅山的主峰珠穆朗玛峰的测定证明,高原还在不停地上升着,这个上升速度在地球历史上是惊人的,但也不过一年上升1厘米~2厘米罢了。

4.藏族如何理解自然与人的关系?

藏族古代哲学可以称为“自然与人”之学。自然与人是藏族哲学的总问题,一直贯穿到藏文化的现在,并派生出关于幸福,过去、现在与未来,人与动物、植物,人与山川、河流等等观念。

关于自然与人的认识,藏族哲学中表现为自然与人合一的思想认识。产生于远古的《斯巴问答歌》里明显地表达了古代藏族先民对世界起源的认识。天地、宇宙,在藏语里叫“斯巴”。《斯巴问答歌》中是这样来理解天地、宇宙的形成的:

最初斯巴形成时,天地混合在一起,请问谁把天地分?

最初斯巴形成时,阴阳混合在一起,请问谁把阴阳分?

最初斯巴形成时,天地混合在一起,分开天地是大鹏……

最初斯巴形成时,阴阳混合在一起,分开阴阳是太阳……

这是藏族先民最初对天地混浊相连,后分为天地的看法。这种说法把最初天地的形成、阴阳的区分认为是由“太阳”、“大雕”之类的自然物,天地万物不是人造的也不是神造的,而是“斯巴”(天地宇宙)自然所造的。

几千年来,藏民族在高原上的生存发展中,创造了与高原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与民族文化。在创造这种文化的过程中藏民族的环保意识在有意和无意中慢慢形成。这种意识慢慢变为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潜移默化中成为这个民族文化的精髓。

5.青藏高原自古以来就有藏民族居住吗?

卡若遗址位于西藏昌都以南12公里,遗址面积约10000平方米,海拔高度3100米,是中国已发掘的海拔最高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卡若遗址经放射性碳元素鉴定,年代在距今四五千年前。

它所代表的原始文化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首先在生产工具方面,遗址呈现出新石器时代的全部特征,但却仍然是打制石器、细石器、磨制石器并存,且以打制石器占大多数。

其次在陶器方面,陶质均为夹砂陶,手制。纹饰以刻画纹、锥刺纹和附加堆纹为主。器形以罐、盆、碗为基本组合,均为小平底器。

再次,在建筑方面,大量采用石块作为原料,如石墙房屋、石砌道路、石台、石围墙等。

卡若遗址的这些特征表明,卡若文化是西藏高原新石器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卡若文化并非青藏高原一种孤立发展的原始文化,而是与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原始文化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在东面的雅砻江流域和大渡河流域也挖掘发现了一些打制石器,在北面的甘肃、青海境内存在着距今四五千年之间的马家窑、马厂等文化。卡若与这相邻的两地区之间似乎有着密切的古代文化交流。在打制石器方面,卡若文化的盘状敲砸器见于甘肃四坝滩、永靖大河庄类型遗址。切割器见于兰州附近的罗汉堂、齐家坪等马家窑文化遗址。细石器和磨制石器也同样见于黄河上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至于卡若文化早期的圆形和方形半地穴房屋、处理过的红烧土墙壁和居住面则属于甘肃、青海等地马家窑文化传统居住形式。卡若遗址中发现的粟米,属于黄河流域的传统农作物,耐干旱,南方较少种植。卡若文化的粟米,很可能就是从马家窑文化传播而来。

卡若遗址的发掘对研究西藏的原始文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西藏人的祖源提供了翔实的资料。说明从河湟南下的氐羌系统的人仅仅构成西藏先民的一部分,而且是后来加入融合的一部分。实际上,早在旧石器时代,西藏就有原始人居住。卡若遗址发掘的资料说明,青藏高原自古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开拓这片广阔的土地。



6.藏民族起源的最早历史是什么?

关于藏族的起源,历史上有三种说法,即本土说、南来说和西来说。

藏民族一直坚信这样一个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西藏人种起源的神话:

相传普陀山的观世音菩萨,给一只由神变来的猕猴授戒律后,命它从南海赴西藏雪域高原修行。这只猕猴来到雅砻河谷的山洞中潜修慈悲菩提心。一个岩魔女施尽淫欲之计,引诱它说:“我们两个结合吧!”猕猴回答:“我是观世音菩萨的徒弟,受命来此修行。如若与你结合,就会破了我的戒行。” 岩魔女说:“你如果不同我结合,我就只好自尽,甘愿永远轮回于恶趣道。”

与岩魔女结成夫妻会破戒,若不与她结合她就会自寻短见堕入恶趣道,这样不仅罪孽深重,还会坏了菩萨的德行。内心矛盾的猕猴返回普陀山,请示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说道:“这是上天之意,是吉祥之兆。你能与她结合,在雪域高原繁衍后代,是莫大的善事。作为菩萨,理当见善而勇为,速与岩魔女结成夫妻。”

猕猴与岩魔女结成伴侣后,生下了6只小猴,它们性情与爱好各不相同,在果林中各自寻食生活。3年后,当猕猴前去探视子女们时发现,它们已繁衍为500只,林中果实即将枯竭,生活凄惨。老猕猴便再度返回普陀山求助于观世音菩萨,并遵圣者之命从须弥山取出天生五谷种子,撒向大地,大地不经耕作便长满各种谷物。猴子们因为得到充足的食物,尾巴慢慢地变短了,也能说话了,逐渐地变成了人,生子繁衍,后来他们的后代演变为六大氏族,成了藏人的祖先。这就是雪域高原上的先民。

如今,西藏山南“泽当”这个地名,在藏语中就是“猴子玩耍的地方”,当地人将这一带的山洞,当作藏民族祖先居住过的地方,将这一带的田园,看做古代先民种植粮食的第一片农田。至今,一些朝圣的人们,仍把这里的土地看做神土,包一撮回去作为纪念。

传说终归是传说,但远古的传说竟能与达尔文的猿猴变人的进化论不谋而合,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7.西藏历史上第一位部族首领是谁?

有关近代藏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历史,相传公元前237年的一天,雅砻河谷的12位苯教(本书使用现在使用较多的“苯教”,而不用“本教”)徒正在赞塘阁希地方祭祀天神,突然发现了一位英姿勃发的聪慧青年,他的言行举止与本地土著人不同,苯教徒们盘问男青年从何而来。男青年用手指了指天,大家顺势望去,只见在他的头顶和天空之间,清晰可见地悬垂着一根银光闪闪的天绳。

苯教徒们商议道:“此人自天而降,奇异非常,乃是天神,应当请回去让众乡亲们共同看看。”

12位苯教徒便将担架架在肩上,把这位“天神之子”前呼后拥地抬回部落,拥立他为部落首领。人们尊称他为“聂赤赞普”。藏语中,“聂”是肩颈的意思,“赤”是宝座,“赞普”是英武之王。因为他是被众人驮在肩膀上请回来的,故称“用肩颈当宝座的王”。

聂赤赞普统一了雅砻部落,成为西藏历史上第一个部族首领。

8.藏王墓位于哪里?

藏王墓位于西藏山南地区琼结县境内,是吐蕃王朝时期第29代赞普至第40代(末代)赞普、大臣及王妃的墓葬群,总面积385平方米。藏王墓是西藏保存下来的最大规模的王陵。藏王墓不仅反映了1000多年前西藏的丧葬制度和墓葬水平,同时它对于研究吐蕃王朝的兴起、衰落具有重要价值。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松赞干布墓,因为整座耸峙的山其实就是陵墓,当年修建耗费了相当大的人力和财力。据史料记载,松赞干布墓结构非常复杂,由土、木、草、扁石构成。整个墓高13.4米,建筑宏伟。封土顶上建有一座古庙“钟木赞拉康”,供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尼泊尔公主、大臣禄东赞等人的塑像。

9.为什么藏王要把琼结定为自己最后的归宿地?

西藏山南的琼结地方是西藏历史上最为鼎盛的吐蕃王朝的发源地。吐蕃王朝的第一代赞普聂赤赞普就是从这里开始,励精图治,开疆拓土,开始了统一藏域举国兴邦的传奇历史。而山南琼结就是吐蕃王统早期的经营要地,是其根本所在。

当年吐蕃的首都从雅砻河谷迁移到拉萨以后,移居拉萨的赞普们每逢佳日祭祖,也都会往来于琼结并在这里短时间居留。由此看来,藏王们把墓地选在琼结也就不难解释了。用现在的说法,就是落叶归根。

10.为何称西藏山南为藏文化的发祥地?

山南位于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以南,雅鲁藏布江干流中下游地区。

山南是藏族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是神猴同罗刹女繁衍人类著名神话的产生之地,是西藏最早掌握垦荒种地、丈量田亩、水利灌溉、贮藏牧草、冶炼金属、烧制陶器等技能的地区,这里创造出了雅砻文化和西藏历史上的众多第一:第一块农田、第一座宫殿、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院、第一部藏戏等。  

山南曾两度成为西藏地方的政治中心,从这里崛起的雅砻部族创建了威镇四方的吐蕃王朝。山南有藏王墓、桑耶寺、昌珠寺等著名古迹,有闻名遐迩的神山神湖,如佛教理想中“胜乐金刚宫”的扎日神山,有位列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的羊卓雍错,有预示历代达赖喇嘛转世灵童、为众生启示未来命运的拉木拉错神湖等。

所以,藏族人一般会称山南为藏族文化的发祥地。



11.象雄文明是什么年代建立的?

象雄,意为“大鹏鸟之地”,汉史记载为“羊同”,是青藏高原最早的文明中心。据考古学研究和史籍记载,象雄在公元前10世纪就已在青藏高原崛起,且早于吐蕃与唐朝建立关系时。在公元6~7世纪,象雄已是以牧为主,兼有农业了。古老的象雄产生过很高的文明,它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象雄文,而且还是藏族传统土著宗教—苯教的发源地,对后来的吐蕃以至整个西藏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学者认为,“象雄文化是西藏的根基文化,是佛教传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明”。

象雄王朝鼎盛之时,曾具有极强的军事力量,其疆域包括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和青海、四川的一部分,以及西部的克什米尔和拉达克。后来,吐蕃逐渐在青藏高原崛起,到公元8世纪时,彻底征服了象雄。从那时起,象雄王国和文化就突然消失了,其文字文献、宫殿遗址等至今无从考证,留下了千古之谜。

12.古格王国是什么时候建立的?

古格王国是在公元10世纪前后,由吐蕃王朝末代赞普朗达玛的重孙吉德尼玛衮在王朝崩溃后,率领亲随逃往阿里建立起来的。10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古格王国雄踞西藏西部,弘扬佛教,抵御外侮,在藏族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古格立国之初,大兴佛教,古格王意西沃选派21名青年到克什米尔去学习佛教密宗的教法。由于诸多原因21人死了19人,仅剩仁钦桑布和玛•雷必喜活着回来。仁钦桑布后来成了西藏著名的大译师,托林寺就是为仁钦桑布等人译经方便而修建的。为了进一步弘扬佛法,意西沃和他的继承者们历尽千辛万苦到印度去迎请高僧阿底峡尊者到古格来讲法传教,为此意西沃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他还主持修建了古格王国第一批重要的佛教寺院。

古格王朝的消逝至今仍是个谜,据说在1630年,与古格同宗的西部临族拉达克人发动了入侵战争,古格王国就此灭亡。

13.古格王朝遗址在哪里?

位于今天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境内的“古格王朝”遗址占地18万平方米左右,共有房屋洞窟300余座,佛塔、寺庙、殿堂及地下暗道等多处,外围建有城墙,四角设有碉楼。整个遗址建在一小土山上,建筑分上、中、下三层,依次为王宫、寺庙和民居。

古格王朝遗址雕塑多为金银佛教造像,其中被称为“古格银眼”的雕像代表其最高成就。遗存最为完整、数量最多的是它的壁画。古格壁画风格独特,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层面。所绘人物用笔简练,性格突出,其丰满的女体人物尤具代表性。

古格王朝的建立在西藏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是吐蕃世系的延续;其次,佛教在吐蕃瓦解后重新在古格找到立足点,并以此为根据地,逐渐达到全盛。古格王朝的时间大概从公元9世纪开始,到公元17世纪结束。作为一个地方王系,古格王朝在西藏历史中并不神秘,但近来,学术界、文艺界弥散着一种过分神秘古格的风气。其代表性的观点是,古格王朝留下大量遗迹,但古格人却神秘消失。在大量渲染下,古格王朝甚至成为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历史传说中的国度。其实,古格是来有源、去有脉的。古格王朝的前身可以上溯到象雄国,王朝覆亡后,并入拉达克(今克什米尔)一段时间,后被西藏地方ZF重新收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用百度帐号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龙城玩家网 ( 晋ICP备12002025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511号   

GMT+8, 2024-11-24 05:11 , Processed in 0.16542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