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读卖新闻》报道,目前,在日本,通过人工受精手术生育的婴儿已经超过了万人。尽管这类手术可以说愈加趋于成熟,但同时出现的“人工受精后遗症”也不容忽视。
近日,《日本时报》报道称,一名39岁的男医生在10年前做血液测试时,偶然得到一个震惊的发现:“父亲”并不是他的亲生父亲。他原本怀疑母亲有一段婚外情,于是,趁“父亲”外出旅行之时,他质问母亲事情的缘由。出乎他的意料,这名男医生被告知,他的父亲是一名匿名的捐精者,而现在的父母在过去的日子里一直向他隐瞒了他们无法生育的事实。
其实,在日本,许多人和这名男医生一样,有着不同寻常的身世,他们被称为“捐精者后代”。若非意外,一般情况下,通过人工受精而生育孩子的不孕夫妻,为了避免孩子日后寻找亲生父亲,通常都会隐瞒他们的身世。而大多数得知身世的“捐精者后代”,都会执意寻找自己的亲生父亲。但是,在多数情况下,这种寻找是徒劳无功的。因为,不仅他们的父母有可能不知道孩子的亲生父亲是谁,连为不孕夫妻做人工受精手术的机构,也有极有可能不知道。这,就是日本社会的“人工受精后遗症”。
据《读卖新闻》报道,大约30%使用匿名捐赠者精子的生育机构,毁掉了捐精者的病历,以减少孩子将来寻找亲生父亲的机会。虽然日本《医师法》规定,医疗机构都要保存捐赠者的临床记录5年。然而,约束力似乎并不强。
根据《读卖新闻》2012年对30个注册医疗机构所做的调查,其中23个医疗机构对临床病历的保存做出了回答。除其中4个表示机构没有这类治疗外,剩下的19个中,12个表示机构保留了所有接受过治疗的夫妻的病历,还包括了可以辨认精子捐赠者的信息;1个机构则表示,已经销毁了病历,但是保留了相关的资料;1个机构称,过去的病历已经被销毁,如今已经开始保存;1个机构称,虽然保存了病历,但是没有包含辨认捐赠者身份的资料;而另一个表示,机构关闭时就已销毁所有病历;其余3个表示他们在一段时间后就会销毁所有记录。
运行一个更开放的系统,不仅会更复杂,而且成本效益低,因此机构通常都会忽略这类孩子的正当权益。正是日本的这种行业的无统一操作程序和规章,导致了许多“捐精者后代”,无法找到自己的亲生父亲。
一些无法寻得亲生父亲的“捐精者后代”表示,他们通常都会遭受 “身份危机”的折磨,简单地来说,即“我是谁”。他们希望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是谁,或者兄弟姐妹是谁。无奈父母掩埋事实,自身也无法通过法律渠道去寻找亲生父亲。
因此,日本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声音。有人认为这种人工受精的手术需要喊停——十分希望有孩子的不孕夫妻可以通过收养孩子,来弥补他们对“正常家庭”的渴望。相反,也有人认为禁止人工受精手术过于极端,但ZF需要保障“捐精者后代”能够有渠道寻得亲生父亲,否则,随着通过手术而获得的孩子越来越多,势必造成更大的麻烦。
通过人工受精而使不孕夫妻能够养育孩子无可厚非。只是,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对血缘关系的渴望,都需要得到尊重。为此建立一个完善的体系,也可以防止日后社会出现伦理等方面的危机。日本,是时候直面这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