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炙手可热,今日备受冷落。这就是高考状元们的真实写照。高考状元的惨淡成绩也是中国应试教育的必然。 近日,有关高考([url=]微博[/url])状元的话题可谓接二连三,勾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争议。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公布了状元职业发展的调查报告,并查阅了1977年到2009年32年来全国的124名高考状元,称“他们一个都没有成为所从事职业领域的顶尖人才”。职业成绩远远低于社会预期。>>详细
另有一则案例:几经周折,2000年广东高考英语状元阿苑才通过家人托关系,去到新会一个小银行做客户经理,月薪只有千把元。>>详细
状元成长在中国,能够受到各方关注,既是他们的幸运,也是他们的悲哀。曾经炙手可热,今日备受冷落。这就是高考状元们的真实写照。高考状元的惨淡成绩也是中国应试教育的必然。
数据:32年来高考状元无一成为领军人物
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曾专门调研过云南近10年来的22名“高考状元”和奥赛获奖者,尤其关注他们毕业后的现状。可令他吃惊的是,这些“状元”、大奖获得者,在各自的事业上几乎都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与当初人们对状元的预期相差甚远。
不少状元在国内读完大学后,最终选择去国外继续读研,其中以欧美国家居多,或者留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工作,回到地区就业的相对较少。其中一些状元本科毕业后就开始工作,并未在相关领域继续学习或研究。
除此之外,罗崇敏还查阅了1977年到 2009年32年来全国的124名高考状元,“他们一个都没有成为所从事职业领域的领军人物。”
从小就带上了应试教育的紧箍咒摘不下来
没能成为各行业的领军人物,关键是教育培养机制没有相应保障。中国学生从小的目标是考上理想的中学、高中、再至大学。一旦成为了老师眼里的尖子生,就会被特别关照。自己的希望再加上学校的期盼,双重压力就更加剧了考生的决心:争取更高分数。十年寒窗苦,一朝高考时。为了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十年寒窗苦根本不算什么。
由此我们也看到了各种雷人现象,打着点滴还在复习的“高考吊瓶班”,“提高一分,压倒千人”的雷人标语。成为高考状元,就意味着是高分能手,掌握了很多深奥的知识,但不曾想过,这些绝大多数是前人总结出来的。他们只是在复制知识。纵观世界各国的诺奖得主,成为顶尖人才不仅需要一定的复制知识,还需要掌握较多的创新知识,而创新知识来自于创新能力。在应试教育的紧箍咒下,素质教育依旧是萌芽状态,创新更无从谈起。
学校只会培养考高分 却没教会状元如何成才
在应试教育的魔咒下,中学把升学率当成了第一要事。以“状元加工厂”闻名的衡水中学为例,贴满清华北大学生照片的校园围墙,绵延近百米;校门口,还有两幅巨大的高考成绩宣传展板。有老师称,衡中学生连等待打饭的时间都要被利用做题,把学生做题的潜力挖掘到极致了。试想,学生的时间都拿来做题,那其他方面的发展必定成为短板。
或许网友们都知道“第十名现象”,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成绩经常排名十名左右的学生,将来考大学或者工作以后往往会比读书时总是名列前茅的同学表现得更为出色。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如人际沟通能力、领导管理能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等在考试中都难以得到体现,而这些能力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非常重要。考试考出来的“第一名”,综合能力并不一定是最强的。
更为可惜的是,社会只关注谁抢到了状元,却并未关注状元们走入大学后都有哪些发展。据悉,大部分高考状元都选择了北大清华等名校。走在校园里,你身边的十个人里或许就有一个状元,每个同学都是尖子生,各自之间的差距拉到最小。状元们再也品尝不到众星捧月的感觉,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这对于接受了长达十余年应试教育的学生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
再看文章开头的阿英,毕业后事业发展不顺利,也就可以理解了。
对比:欧美注重高分+能力 没有高考状元情结
相比被状元搅得热火朝天的中国,在美国、英国、北欧等国家,从来没有“高考状元”的情结。为什么没有?主要在于这些国家人才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仅仅“分数高”,并不能证明就是优秀学生,还应该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意志力、公益情怀、创造能力、领导能力方面有积极的建树。
国内的教育尽管也强调多元评价,但分数好才是真的好,仍是最高标准。如果成绩不够好,就算你的社会协调能力和规划领导能力再强,也没有人赏识你。偏才怪才屡屡受到排挤,甚至被淘汰出局。
此外,“职业无贵贱,行行出状元”的社会氛围,也使欧美国家不会像中国那样对“高考状元”情有独钟。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能得到足够的社会尊重。当总统和当掏粪工,只是分工不同,都能获得丰厚体面的收入以及社会劳动保障。比如芬兰教育从来不将高分学生看成优秀学生,他们的看法是,只要能将个人特长发挥到极致,就是好学生。
结语:可叹这些状元成了应试教育的买单者
多元评价得不到落实,以分数为衡量标准的“高考状元”自然就被推上了金字塔的塔尖。所以说,人们不要单纯批评高考状元,更要看大环境是否符合状元的发展规律。应试教育一天不改变,笔者相信,这些高考状元们也注定难以成为领军人物。
(本文来源:网易教育频道专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