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拉坯成型
在快速转动着的轮子上,将手探进柔软的粘土里,开洞。借助螺旋运动的惯力,让粘土向外扩展、向上推升,形成环形墙体……这就是拉坯! 拉坯成型是陶瓷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较为先进的成型工艺,是陶瓷历史上一个重大的革命。它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用这种方法制作的器物更完美、精致,同时可以拉塑出很大型的作品。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已经出现了慢轮辅助成型,后来发展到快轮,从此拉坯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成为陶瓷成型工艺的主流! 用拉坯的方法可以制作圆形、弧型等浑圆的造型,比如盘子、碗、罐子等等,它的特点是作品挺拔、规整,器物的表面会留下一道道旋转的纹路。现代陶艺甚至通过对拉坯成型的作品进行切割,再重组成一件新作品;或者通过对拉坯成型的作品进行扭曲、镂空、挤压之后再拼合,创作出新的,富有特色的作品,包括器皿、容器、雕塑。 拉坯成型法主要包括:揉泥、把正、拔柱、开孔、作底五个环节。 在拉坯的过程中非常考验手与脑的协调能力,双手的力道要适中,壁的厚薄程度也要有精准的把握。越薄泥的支撑力越小,过薄的壁无法支撑上面泥的重量,作品会塌下来,也容易破损。在向内收时也要注意不要过快,防止断掉。
2修坯成型(又称利坯成型) 修坯成型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轮制手工操作方法(称琢器成型)。 由于拉坯完全依赖于双手,成型后的坯体表面相对粗糙,要制作极为精细的瓷器,会显得力不从心。所以后来出现了利坯这项技艺,使陶瓷成型的精细化程度大为提高。 利坯又叫修胚,是手工成型的第二步,也是精成型的过程。和手拉坯一样,利坯也是在轮车上完成,坯体在旋转的过程中,用特制的金属刀具(利坯刀)对坯体进行精修。远远看去,有点像在高速的电轮上打磨刀具,只是飞溅出来的不是火花,而的粉尘。 拉坯必须是泥湿的时候进行,而利坯则需坯体干至七八分时才可以操作。这时的坯体有点像软饼干,拿起来没问题,但稍一用力,就成了粉末。要把一个碗或盘之类的坯体利得又薄又均匀,这对利坯师父的技艺是个考验。稍有不慎,就可能利破坯体。 利坯的作用一来使器形更为精确,二是使瓷胎表面更加平整,三来是使瓷器更薄。这道工艺的产生,就成型而言,是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的进步。也是陶瓷工艺不断发展的结果。这项进步,工具的革新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利坯刀。实际上,根据不同的器形,乃至不同的部位,都需要形状的利坯刀来完成。以至于在历史上产生了一个专门生产利坯刀的特殊行业:坯刀店。它完全从铁匠行业中分离出来,并形成了独有的行业规范。
3圆器成型
圆器成型制坯也是一种传统的手工制坯方法。它主要是制作各种碗类圆形产品,故称“圆器”。 它的制作方法是:先将瓷泥放在旋坯车上做成毛坯(粗坯),干燥到一定程度,覆盖在预先制成的黄泥或否膏以及其他原料制成的内模上拍打,统一整形成初坯。等干后,再放置在旋坯车上修正外形而成。自发展压坯成型后,由于压坯速度快,产量高,规格统一,因此,基本以压坯成型代替了圆器成型方法。
4镶接成型 还有一种传统的制坯方法,是用瓷泥打压制成一定厚度平整的泥片。按造型需要切割成若干形体,再准确地用泥浆镶接成为各种造型,称为“镶器”。 当泥变成泥片,就可以像操作纸板一样切割、搭建、折叠,有点像在玩乐高积木,只是衔接处用的是泥浆来粘连(泥浆即少量泥与水稀释呈浆糊状)。虽然有用到泥浆和水,但泥片成型时使用的陶泥含水量要少,这样可以强化支撑造型的力量与降低变形的几率。 泥片成型法适合制作上下造型差别不大的器形,不论方形还是圆型器形都基本直上直下,不适合如葫芦状的曲线器形。但可以利用切割拼接,和制造丰富的肌理、花纹来丰富器形的外观。任何东西都可以拿来当工具,在泥片上留下不同的纹理(我拜托老妈勾了许多细毛线杯垫,目的是拿来拓印花纹)。除了表面修饰,在器形底部刻上作者的姓名和日期,也使作品更有亲切感。 粘合好器形后,检查接缝是很重要的步骤。细微的缝隙和龟裂都要用泥浆黏合好,因为结实牢固是首要目标,否则缝隙会在干燥后变大,这样煅烤时容易出现明显裂缝或断裂。其次是美观,要不要保留指纹、表面纹理是否清晰,都是确定牢固之后的工作。确定制作已完成,要放置在阴凉通风处直到干透,后续经过上釉和煅烤才最终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