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王辉先生《ZTZ-98主战坦克专辑》一书,鸣谢。
研发经过
1970年底,曾经雄心勃勃打算摘取中国第二代主战坦克桂冠的122中型坦克(试验样车)在经历了3年多的发展后,由于无法突破技术颈瓶的制约,最终导致冲刺二代主战坦克的目标以失败而告终。直到文革结束前的数年间,中国主战坦克的发展步伐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的装甲部队正在对其第二代主战坦克进行着不断的改进,并在苏联T-64和T-72主战坦克的刺激下,纷纷加快了第三代主战坦克的研制步伐。此时,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我们的坦克工业还仅徘徊在修修补补上,逐步与世界水平拉开了距离。
1977年2月,在抖落了文革的重负后,看着自己手中已经落后于北约和苏军近15年的装甲力量,陆军首次向军委科技装备委员会呈报了新型主战坦克的战术、技术指标要求。在上级的要求下,军工部门随即展开了新型坦克的研制工作。1978年4月,国防科工委和五机部在山西大同召开了“784'’会议,讨论了第二代(以后改称第三代)主战坦克的研制方案,重新提出了新型第二代主战坦克的研制目标,并对战技指标进行了论证。会议决定,新二代坦克以德国的“豹”2坦克为起点,主要作战目标是苏军的T—72坦克。会后,五机部成立了会战总指挥部,任命了总设计师和副总设计师,掀开了中国坦克工业自文革后的首次会战高潮。
经过协作攻关后,1979年3月,617厂和201所研制成功了代号为1224的新型坦克论证性底盘试验样车。该车安装有120毫米火炮、液力机械式变速箱、摩擦减震器和MB8V331TC41型发动机,总装成功后立即投入试车,主要目的是为了考核从德国引进的MB8V331TC41型发动机、辅助系统以及考核行走装置、总体布局和整车的总体性能。随后,617厂和201所又研制了代号为1226和1226F2的两辆试验样车。这两辆试验样车的外形相同,除安装了与1224试验样车相同的120毫米滑膛炮外,无论是在坦克外形上还是在车体结构上都与1224试验样车有很大的不同,其战斗全重分别为45.3吨和45.8吨,车全长为9,947米(炮向前)。两辆样车的区别是动力装置系统不同,1226试验样车安装的是636厂生产的 8V165型柴油发动机,该发动机的功率为736千瓦 (1,000马力);1226F2试验样车安装的是616厂生产的12V150型发动机,该发动机的最大功率也为 736千瓦(1,000马力)。两种试验样车的动力传动装置均为纵置式,可整体吊装,给保养车辆带来了很大方便。另外,两辆样车均采用了由617厂研制的液力机械综合变速箱。该变速箱有4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操作轻便,加速性和转向性能较好。悬挂装置采用了扭杆弹簧和液气缸筒复合悬挂,具有很好的减震性能。由于行走系统采用了6对小负重轮和挂胶履带,与以往的坦克相比,两辆试验样车的通行性和行走系统的寿命有明显的提高。
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如何在坦荡的三北地区防御和阻击北方随时都会压下来的重装集群,对于兜囊窘陋的陆军而言是个大伤脑筋的问题。借着和北约国家建立不久的准盟友的关系,我国曾考虑尝试引进德国的“豹”2坦克作为陆军装甲部队主战装备,一时间,军方的高级领导和工厂的技术人员成了德国克劳斯-玛菲公司的常客。但在综合了全面的考虑后,我们最终还是决定在消化吸收“豹”2坦克的技术基础上研制具有中国特色的主战坦克。因此,在设计1224、1226、1226F2试验坦克样车的过程中,充分借鉴了德国“豹”2坦克的许多设计思想。
1226和1226F2试验坦克样车采用了焊接式炮塔,弹舱设置在炮塔的尾部,坦克乘员为4人。在采用许多新技术的条件下,试验坦克样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一次性研制成功,同阶段的部件研究工作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使我国坦克的技术发展和技术储备有了新的实践和积累。
1981年,80式坦克被指定为二代主战坦克, 1224、1226和1226F2试验坦克样车实际上便成了我国三代坦克的前期预研样车。
80式坦克成为二代坦克之后,我军工部门把三代坦克的论证工作提到了首要议程。但不久,由于在论证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设计思想而产生了意见分岐:第一种设计思想主张在苏军T-72主战坦克的基础上研制三代坦克,其依据是我们已经完全掌握了T-72的技术性能,在此基础上研制新型坦克对我国数十年的坦克工业体系无需做较大的调整。该方案为3名乘员坦克,125毫米火炮、装弹方式为自动装填。第二种设计思想主张另起炉灶,以研制新型坦克为契机,彻底摆脱苏式体系。按照第二种设计方案,新型坦克采用了类似于以色列“梅卡瓦”坦克的设计风格,动力室前置,120毫米主炮、半自动装弹机,动力系统为大功率柴油机或燃汽轮机,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坦克设计思想。由于两种设计思想各不相让,分歧较为严重 ,导致了三代坦克项目论证工作的暂时中断。 1984年7月,在统一了设计思想后,重新召开了由军方和研制部门(201所)共同参加的三代坦克战术、技术指标补充论证会,会议决定采用类似于T-72主战坦克的整体设计方案,并任命祝榆生为总设计师。1986年夏,该项目由总参与国防科工委联合上报国务院、中央军委;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给予“三代坦克是装甲兵2000年后的主要装备”。在国家“七·五”计划中,三代坦克被列为武器研制重点项目,“八·五”期间被列为军队四大重点装备项目之一。
1989年春,总参装甲兵部与中国北方工业公司签订了第三代主战坦克(第一阶段)合同书。来年初,617厂生产出了首辆三代坦克试验样车,并进行了工厂定型试验。1991年,经充分的论征后,三代坦克论证与分析组对三代坦克的战技指标由40余项增加到70余项,这对提高和完善三代坦克的作战性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92年,617厂又生产了4辆三代坦克样车。1993年,相关部门就三代坦克炮塔正面防护系统三步指标项目召开了技术会,会上决定,为了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将三代坦克炮塔的正面防护从二步指标(600毫米)提高到三步指标 (700毫米)。
1994年,总参兵种部和兵器总公司先后召开了两次“三代坦克火控系统研制方案评审会”。同年8月,在南方某地,2辆三代主战坦克初期样车进行了湿热地区的适应性摸底试验。试验中,2台车共行驶了3,800公里,发射各种炮弹200余发,完成试验项目16项。9月,在北京坨里和槐树岭地区又对三代坦克进行了可靠性摸底试验和潜渡试验。1995年—1996年,3辆三代坦克初期样车在黑龙江塔河县北方试验场进行寒区摸底试验。1996年初,兵种部三代坦克型号办在包头召开设计定型协调会。5月,617厂开始了三代坦克正式样车的总装工作。12月3日,在装甲兵装备技术研究所试验场隆重举行了三代坦克正样车的交接仪式,三代坦克从此正式由工程研制阶段进入设计定型阶段。
12月底,我试验部队迅速将三代正式样车中的 4辆调往塔河进行寒区适应性试验。在近2个多月的试验中,4辆样车累计行驶6,900公里,共完成了近20余项试验项目。1997年底,三代坦克的正样车再次进入塔河试验场,进行寒区试验,4台样车累计行驶20,000公里,完成试验项目近30余个,发射各种炮弹760余发。
到1998年底,在经过了5年的试验和部队试用后,三代坦克终于完成了设计定型任务。经检测,三代坦克在火力、火控、装甲防护性能以及一些高新技术的应用上达到或超过了设计要求。由于三代坦克被指定为“9910工程”(国庆阅兵)的重点车型,时间任务紧迫,在有关部门的不断努力下,1998年底,三代坦克通过了鉴定定型,并小批量生产参加“9910工程”。1999年10月1日,在万众瞩目的国庆50周年阅兵式上,首次公开露面的 98式主战坦克接受了国家领导人和全国人民的检阅。
在近10余年的研发过程中,三代坦克共耗资数亿元人民币,参加阅兵车的单价为1,600万元(约合190万美元),创下了国产坦克造价的新高,这意味着,如果装备一个装甲师(按照300辆主战坦克计算)的话,光主战坦克的采购费(全装备状态)就将高达50亿元。但与国外同等技术水平的主战坦克相比,其造价相对还是比较低的。
在完成了98式主战坦克的设计定型后,科研部门又在该坦克的基础上,加紧研制98改进型主战坦克。与98相比,98改进型的综合性能上又有了较大的提高,尤其是整车的可靠性。2001年底,首批40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98改进型主战坦克开始试装备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装甲部队,尽管数量不多,但标志着我们终于接近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装备标准。
98式以及98改进型主战坦克是我国在经过多年坦克科研并适时跟踪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利用高新技术自行研制的一种新型主战坦克。它具有强大的火力、坚固的防护力、先进的火控系统和较好的机动力,能与美军的M1A1/A2、德军“豹”2A5/ A6等世界上最先进的坦克相抗衡。
整体布局
由于在98式主战坦克的设计中借鉴了T—72的许多设计思想(这从98式坦克的外形上就可以看出,尤其是坦克底盘),所以整体看上去,98式就象一辆放大版的T-72。但底盘要比T-72坦克长得多(几乎长了近1米),从负重轮的分布位置来看,如果按照T—72坦克负重轮的分布情况,在98式坦克上安装第7对负重轮也丝毫没有问题。与我军过去的坦克相比,98式主战坦克的炮塔有了很大的不同,一改传统的鹅卵式铸造炮塔,改用焊接结构的炮塔正面与M1系列坦克有许多相似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