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3月31日,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广州出席活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工信部目前正在协调运营商微信收费一事,会考虑运营商的合理要求,但严禁其利用垄断地位遏制微信等增值服务,微信也不会大幅收费。他还透露,运营商正在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提交工信部。 凡是要收费的事情,在中国总能找到理由。何况,客观上说,微信作为越过电信运营商提供互联网语音视频和数据等服务的产品,占用着运营商的数据流量和渠道,确实对传统短信和彩信业务形成一定冲击。 占了“车道”,又瓜分了“市场”,运营商的恼羞成怒也在情理之中。于是工信部作为运营商的“娘家人”开始发话,说收费合情合理。抛开技术上的纠结不说,在微信收费这件事上,起码有三点是明确的:首先,今日微信红火的格局,不是腾讯垄断的结果,恰恰是三大运营商不思进取的“剧终”。归根结底,是市场选择了微信,而不是微信胁迫了市场。既然公平竞争过,输赢成败恐怕就不能耍赖撒泼。 其次,工信部也曾表态说,“除了我们协调,还得靠竞争机制,三家运营商不能一起串通一气,来垄断这个市场”。然而事实上,中国内地的运营商市场却是封闭而垄断的。三大运营商单挑微信,有人说,这是垄断对创新的叫板,要不然,为什么是微信而不是微博首先“中枪”?至于“合情合理”的说法,没有自由竞争,就没有情理上的标准。一部手机上万元的现象合情合理吗?长期对手机用户收取月租费和漫游费合情合理吗?内地和香港两种迥异的收费标准合情合理吗? 此外,且不说“占用信令资源”是不是个伪命题,毫无疑问的是,微信的日趋壮大确实为运营商的流量贡献了不小的份额。这种互利互惠的关系,在内地网络收费并不廉价的今天,显得更为明显。 好在面对运营商的步步紧逼,腾讯方面一直表示,“微信目前没有对用户收费的计划”。不管收费的争执怎样收场,有一点是肯定的,不厘清运营商的身份与价码、不遵循互联网创新的规律与民意,微信的“过路费”总会让人脸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