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龙城玩家网论坛-户外求生-文玩鉴赏-太原论坛-山西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用百度帐号登录

只需两步,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0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莫斯科会战的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9 17:12: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41年6月至1941年12月间,德国和苏联卷入了一场规模宏大的鏖战,战争之惨烈前所未见,莫斯科会战是战争的高潮之一。当时世界上最训练有素的德国国防军试图打败苏联红军,为德国在东方赢得辽阔的版图,但是,苏德战争却以德国的惨败而告终。德国不但没能闪电般地占领苏联,反而遭到灾难性的失败,这一失败标志着希特勒第三帝国走向衰落的开端。本系列文章将从德国在莫斯科会战前后所经历的事实,系统地剖析德军兵败莫斯科城下的原因。

一、苏德战争前德国的内政与外交

早在希特勒在国会竞选总理之前,希特勒及其纳粹党就千方百计地讨好德国陆军,希望在今后的一系列计划和阴谋中得到陆军的支持,但是德国陆军素来具有的职业独立性,使他们不愿意受到政治家的干涉,因此,当希特勒成为国家元首,并野心勃勃地梦想征服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时,陆军的将军们表示得很冷淡,他们即没有希特勒的狂妄野心,也不希望受这个“门外汉”的领导,但是后来出现了一系列即成的事实,德军对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占领兵不血刃,对波兰和挪威的胜利也是易如反掌,这些胜利使得陆军的将军们对希特勒的态度有所好转,并开始支持他。这种支持虽然为希特勒领导陆军扫清了某些障碍,但是冯·布劳希奇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的事实也表明,陆军失去了他们以往的职业独立性,陆军总司令部也成了希特勒发布命令的一个执行工具,这种一人独断专行的军事作风,在未来的大规模进攻作战中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严重的隐患。

在经济和工业生产方面,德国是一个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让希特勒更为头疼的是,德军的进攻主要依赖于装甲部队的领先突击角色,但是以德国的工业能力再也无法将坦克的生产达到质的突破,按照闪电战之父古德里安将军的要求,以德国在未来时间内所要达到的进攻目标,德国的军工厂需要将坦克产量提高到800-1000辆/月,最低的标准也不能低于600辆/月,然而在希特勒的强烈要求下,仍管军事工业的运作加了百分百的力气,也只能将坦克产量提高到230辆/月,而战前德国派到苏联的一个观察团却吃惊地发现,苏联仅一个坦克工厂在一天内所生产的坦克数量就达到了22辆,这种工业能力是德国望尘莫及的。而在燃料供给方面,德国已无法通过贸易手段购得大量的石油,最近的也是最容易的方案就是首先实现对巴尔干和南欧的控制,德国需要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的每一滴石油以维持装甲和机械化部队的运行。这里要提到1941年春的巴尔干战役,意大利擅自对希腊开战,尽管德军的“马里塔”行动彻底肃清了英军在巴尔干地区的势力,保证了德国对该地区的资源控制和运输,但是,由于意大利军队的拙劣表现,使得德军进攻苏联的时间不得不推迟近一个月,这间接地为今后德军在对苏战争中无法在预定时间内完成目标埋下了伏笔。当然,我们说,这个不利因素是德国人始料未及的。

由于巴尔干和南欧地区对德军燃料供应的重要性,德军对该地区的原则是扶植傀儡为主,军事占领为辅,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得到为德军充当炮灰的仆丛国军队的战争支援。希特勒也同样利用一些与苏联接壤的小国与苏联的矛盾,将他们利用,成为自己的盟友,典型的例子是芬兰,严格来说,到了苏德战争后,芬兰的对苏战争与法西斯侵略没有必然联系,他们是真正的收复自己在1940年被苏军强占的领土。而对苏联本身,希特勒清楚,要想将闪电战达到最理想的条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麻痹苏联领导人的意志,使其放松警惕。德国不但与苏联签定了有效期10年的《互不侵犯条约》,而且还与苏联加强了双边互助贸易,这些措施,使斯大林直到战争开始前的最后一刻,仍然认为德国的威胁只不过是吓中唬人而已。

轴心国同盟方面,德国与意大利、日本的结盟在形式上虽然扩大了法西斯的力量,但是由于三个国家在总战略方针上没有达成默契,而意大利和日本和德国结盟,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德国的实力,加之意大利与日本自身军事实力上的不足,使他们从一开始就注定成为德国侵略战争中的累赘。在日本人眼里,他们的海军实力要比陆军更强大,更可靠,更有威慑力,而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更深刻地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日本连被芬兰打得一败涂地的苏联都无法取得任何优势,那么即使他们不怕苏联人,他们也很清楚自己的陆军不是苏联人的对手,因此日本放弃进攻苏联夺取西伯利亚的石油的计划是必然的,日本也必将放弃对德国侵苏战争的兵力支援。而意大利人的野心,就其军事实力来说,与其是野心,倒不如说是幻想,意大利军队在英国遭到沉重打击的情况下出击地中海和北非,在结结失败后不得不请求德国的支援,德军抽调了两个装甲师到了北非,也许兵力上的减少对德军的侵苏战争还不至于造成太多困难,然而少了一名优秀的将领,就无法估计将给德军的实力造成多么大的损力了,当然,这个将领就是埃尔温·隆美尔将军。
德国的失败不是少了2个装甲师,也不是因为缺少了隆美尔,他不是神.德军的失败在于战略目标的模糊.

1941年德军就有取胜的机会,问题是希特勒和军队对战略目标的选择不同.希特勒作为老板深知战略资源对国家和军队的重要性,因此不主张把兵力集中在中央集团军方向,而是集中在南线,占领乌克兰的产粮区,顿巴斯的煤炭产区和工业基地,进而兵进高加索,占领格罗茈尼和巴库的油田.而军队更注重莫斯科的战略地位,期望与苏军在莫斯科城下决战,占领莫斯科的荣誉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莫斯科是苏联的交通枢纽,占领莫斯科就等于将苏军分割成南北两个无法产生战略协调的部分.

这两个目标完成一个,苏联都将整体瘫痪,多少美援都没有用,很可能斯大林被迫与德国谈判,如果不是投降的话.问题的军队与希特勒在战略上的分歧给了苏联活命的机会.1941年夏,如果古德里安装甲军直取莫斯科,以当时德军进攻的势头相信苏联首都不过是囊中之物,占领莫斯科对于苏联将是致命的.但希特勒却命令古德里安向南旋转,归南集团军群建制,配合南集团军群进行了基铺会战.歼灭了苏军60万人.既然希特勒已经将战略目标放在南俄,古德里安就应该继续留在南集团军群,席卷顿巴斯盆地,直取罗斯托夫,进而占领高加索南麓,以当时德军的能力,这也不是问题.那么这个战略目标的实现对苏联也是致命的.可惜希特勒屈服于军队的压力,命令古德里安装甲军归还中央集团军群建制,重新向莫斯科方向进攻.但宝贵的时间已经丧失了,绵绵的秋雨和可怕的隆冬来临了.德军的进攻成了强弩之末,在中央方向,虽然在维亚茈马又歼灭了苏军60万人,但攻势不得不终止在莫斯科城下.而南线德军也只到罗斯托夫,无力前进了.客观的说,不能说希特勒的思维是错的,也不能说古德里安和布劳希奇是错的.错就错在没有一个战略行动是坚决的,在两个战略方向徘徊是兵家大忌!

1942年德军依然有取胜的机会,德军的实力虽然有所削弱,但意见是统一的,就是在南线用兵.德军首先粉碎了苏军在哈尔科夫的攻势,然后4个集团军(包括两个装甲集团军)发动了进攻.意图由左翼突破苏军防线,然后沿顿河南下,攻克伏尔加河上的斯大林格勒,在顿河和伏尔假河之间的狭窄陆桥上建立一条防线,掩护右翼2个集团军南下高加所,占领苏联的产油区.这实际上也是两个战略目标,既首先控制伏尔加河这条重要水道,其次是控制苏联的石油命脉.实现一个都可以获得重大战略优势,苏联很可能因此一蹶不振.7月上旬德军在卡曼斯克地区歼灭大量苏军,假如按原定计划直取斯大林格勒,该城市无兵可守其实是唾手可得.西特勒担心苏军向南撤退,增加日后攻取高加索的难度,命令左翼最具战斗力的第17装甲集团军向南首先夺取罗斯托夫,致使左翼向斯大林格勒方向攻击前进的只有第6集团军,第6军兵力不足行动迟缓,而17军在罗斯托夫也扑了个空.假如第17集团军不归还左翼b集团军群建制,继续配合a集团军群南下,至少夺取格罗茈尼和巴库是很有希望的.可惜希特勒又犯了去年同样的错误,在两个战略方向上丧失了现实感.命令第17军归还b集团军群建制,掉头继续向斯大林格勒方向前进.此时已是9月间.苏军已经将撤退的兵力组织起来,并补充了战略预备队,在斯大林搁勒城下严阵以待.攻坚战已经不可避免.而右翼a集团军群也因为兵力不足顿兵高加索北麓,无力前进了.此后强攻斯大林格勒不过是绝望之下没有办法的办法,兵疲将沮,如何抵挡冬季苏军6个集团军的反击?


历史给了德国机会,这是德军士兵艰苦奋战取得的.而德国政治决策者在战略上犯了如此重大的错误,焉何不败?一次次机会抓不住,失败已经是必然.1943年的库尔斯克战役不过是赌命,没有成功的可能,即使德军占领库尔斯棵和奥廖尔又如何?能挽救德国最后的失败吗?

抛开政治道义因素,德军毫无疑问是伟大军队,是谁葬送了它?
二、德军的武器配备及其在苏德战争前的军事行动

根据古德里安将军的设想,德军在未来战争中将具备两种不同用途的坦克,一种是装备反坦克炮的主战坦克,另一种是装备近、中距离射程榴弹炮的步兵支援坦克。这种设想最终形成潘泽尔III和潘泽尔IV型坦克。然而,由于《凡尔赛合约》的限制,德国不允许装备装甲车辆,使德国在坦克的设计上还处于不发达的程度,抛开无线电技术,就坦克的三项基本性能——火力、防护力、机动性而言,德国坦克,特别是在1941年以前,较比法国和苏联坦克在总体性能上要差许多,法国坦克虽然不重视机动性,但主力中型坦克索玛35的时速要在马克II型之上,法国还有查B重型坦克,而德国在重型坦克方面的发展更是一项空白。而苏联在坦克开发中所取得的成就更是德国人遥不可及的,以BT系列的坦克为例,BT-7型坦克的最高时速达到了80公里/小时,其装备的45毫米炮可以与苏德战争前德国3号坦克装备的50毫米L-42炮相抗衡,虽然BT系列的坦克装备较薄,容易被击毁,但是相对而言,在同样的距离上,BT系列坦克同样可以击毁德国的3号坦克。当然,德国人更不知道苏联在1940年已经装备了更先进的KV系列坦克和T-34型坦克。

工业能力的有限,加之坦克生产方面的超负荷要求,使得德国坦克不仅生产速度慢,而且经常出现新的技术问题。潘泽尔III型坦克作为德国的主战坦克被研制出来,原本计划安装50毫米的L-42炮由于技术原因而被迫改装37毫米炮,威力减小了许多,更严生的是,就是正常的坦克生产也难以进行,最后只能择中生产一种火力强于1号坦克的潘泽尔II型坦克,2号坦克装备了一门20毫米炮,可以对空射击,其总重量只有13吨,原本是作为轻型侦察坦克研制的,没有人会想到这种坦克竟然成为德国闪击波兰和法国的主战坦克,虽然德军在整个对西欧的作战行动中牢牢把握着制空权,但德国坦克本身的弱点却明显暴露出来,即:装甲防护性不足,火炮威力欠佳。法兰西战役后,希特勒下定决心要强化潘泽尔III型坦克,将原来的37毫米炮改装成50毫米的L-60速射炮,如果德军在对苏战争前的所有3号坦克都安装了这种炮,那么苏德战争的结局可能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了。但是,技术工程师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然也有其个人对希特勒的反感因素,他们蒙蔽了希特勒的眼睛并擅自将L-60炮改装成L-42炮,这使得新加装了50毫米正面装甲的3号坦克显得强壮有余却威力不足。奇怪的是,一向易发神经质的希特勒对这个擅自的变动只是大发雷霆,却没有处理相应的责任人。

其它武器方面,德国在对苏战争中可以投入的作战飞机只有2400架而无法再增加了,而在法兰西战役中,德国空军投入的作战飞机高达4000架,即便是这样,德国坦克的损毁也达到了50%,我们不难想象以比法兰西战役中投入的战机数量的一半多一点的数量,要想在对付领土面积为2200万平方公里的苏联时完成所有的对地面支援任务将是多么的困难和不现实。在反坦克武器方面,德军吸取了法兰西战役中的教训,设计出了威力更强的派克38反坦克炮,这种炮可以在500米的距离内在理想角度下击穿80毫米的装甲板,当然,照比它的老大哥88毫米防空炮还差得远,因为装备了威力强大的88毫米防空炮,理论上可以保证德军遇到任何苏军最新式的坦克都可以将其击毁。

1939年秋至1941年初夏,这段时间是希特勒第三帝国在军事上的发展时期,德国军队在欧洲大陆所向披靡,几乎没有遇到一个对手,但是,欧洲国家自中世纪以来有一个即成的事实:陆军强大的国家一定无法在海上称霸。在希特勒心中自然意识到德国要想从海上进攻英国,很可能会造成日德兰海战的结局,他所能做出的率先选择绝不是在英国登陆,要么以空军力量的打击使英国屈服,要么在法兰西战场就将英国的主力部队消灭。前者不可靠的地方在于,如果英国ZF拒绝和谈,德国将永远无法通过空中力量打败英国,因为德国无法攻击到英国北部的兵工厂。后者虽然对英国本土没有给予任何打击,却能使英国在很长时间内无法喘息,更无力向德国发动进攻。希特勒想尽早结束对英作战的理由是正确的,因为此时的苏联正在大力扩充军备,时间的一再拖延将使苏联的准备更加充分,到那时德军再想打败苏联就要困难得多。但是,希特勒自以为是的“民族优劣”信条却使他相信英国人是除德国外“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他幻想能与英国“共同称霸世界”,这个不可理喻的荒唐逻辑,使希特勒在敦刻尔克故意放走了33万英法联军,并在不列颠上空白白浪费掉了1700多架飞机。这个愚蠢的结果,是使英军保存了战斗力,却使德国能够投入到对苏战争中的飞机只相当于法兰西战役的一半,面对着拥有1万3千架作战飞机的苏联,德国飞行员的前景是努力所永远也无法看到的。
三、德国对苏战争前的军事部署及作战思想

巴尔干战役一结束,德军的装甲部队就开始朝东部进发,与已经在苏德边境就位的部队汇合,对苏作战开始的时间被重新定在6月22日。在其次大规模作战中,德军将75%的陆军总兵力投入到东线作战中,共305万人。但是,德国的全民总动员尚未开始。一个原因是,希特勒和陆军大本营过低地估计了苏联可以投入的兵力,他们认为苏联在境内部署了200个师,而实际上苏军在境内一共部署了超过360个师,当然,由于没有获取到准确的情报,使希特勒没有作出总动员的决定是情有可原的,不过,在法兰西战役中,希特勒尚且储备了45个师的兵力作为总预备队,而在对苏战争前夕,希特勒只储备了15个师的兵力,这表明希特勒在对苏作战的思想准备远远不够,导致后备兵力和某些特需补给严重不足,其中包括他拒绝为德军预备过冬补给的提案,这就产生了两个隐患,如果德军在对苏战争中因为兵力不足而在归定时间内达不到预定目标,则没有足够的兵力可以调集;如果德军在冬季到来之前不能完成对苏作战的决定性胜利,那么德国士兵就只能穿着单衣在恶劣的俄罗斯寒冬作战,其结果可想而知。希特勒再一次神经质地犯了严重错误,而这种错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否是德军所承受得起的,完全要凭天由命了。

对苏战争前,北非的战事已经开始,墨索里尼为了在德国发动对苏战争前抓住机会让希特勒帮自己解决意大利军队在战场上的不利形势,强烈要求希特勒调两个装甲师前往北非支援。由于即将所要发动的对苏战争,希特勒已经没有多余的精力来考虑其它战场的形势,更没有多余物资去支援他的盟友,但是这个盟友还是需要照顾一下的,尽管不情愿,希特勒还是调了两个装甲师前往北非帮助意大利人,但思想上的莫不关心并没有让希特勒进一步仔细考虑北非德军方面最高指挥官人选上的重要性,或者说,他没有更多考虑到这个决定是否会对即将进行的苏德战争造成影响。做为一名军人,希特勒应该清楚“强将手下无弱兵”的道理,此时此刻,苏德战争一触即发,在这种时刻,一名出色的指挥员将会给他的部队乃至整个战争带来胜利的砝码。埃尔温·隆美尔将军被调到了北非战场,我们无法评估如果这位将军在苏德战场任职会对战争造成某种程度的改变,不过,虽然北非这块土地使他在二战中拥有了国际的声誉,他本人也于1942年被晋升为元帅,但实际上隆美尔却由于被派到了希特勒莫不关心的地区作战,使他杰出的军事才能白白浪费,他的军事生涯由此必然以失败而告终。

德军为进攻苏联,在总部署上分成三大集团军群,在北方和中央集群中,霍普纳、霍特和古德里安三位装甲集群司令都是精明强干、雷厉风行的优秀指挥官,而隶属于南方集群的第1装甲集群司令克莱斯特则是德军中思想最古板的一名陆军军官,他是步兵出身,对装甲部队向敌方纵深突破的能力表示怀疑,在法兰西战役期间,他下达的保守命令常常成为克莱斯特与古德里安争执的主要原因。希特勒让这位将军出任装甲集群司令,使南方集团军群的战术突破能力大为下降,使得这支拥有三支集团军群中最强大步兵的南方集团军群在开战后不久便几乎陷入了阵地战的泥潭。

就整个巴巴罗萨计划中,其主体计划为:北方集团军群合围波罗地海沿岸地区,中央集团军群通过合围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完成歼灭苏军在西线防御的主力,之后,两个集团军群将合力攻取列宁格勒,德军将占领一些重要的港口以维持补给,并完成北方作战计划。而南方集团军群则将自身兵力深入乌克兰,并沿第聂伯河挺进,之后向苏联西南方面军后背猛插并将其歼灭,之后南方集团军群将向高加索进击,主要目的是切断苏联主要的石油运输。也就是说,德军必希须在占领列宁格勒、斯摩棱斯克并由南方集团军群独立完成歼灭乌克兰苏军的前提下才能正式向莫斯科发动总攻。但是在具体的细节和在进攻中可能存在的新情况上,希特勒并没有从正面考虑问题,他只是说“是否以莫斯科为主攻方向,应当视情况而定”。这个简单的想法使其在苏德战争中一再轻率地改变主动方向,并放弃战略的优先位势。除了希特勒本人的原因外,巴巴罗萨计划本身就存在很多“想当然”的细节问题。如:希特勒强调一定要在第聂伯河和得维纳河以西将苏军主力歼灭之,但是南方集团军群的任务却没有明确指出在向西南纵深挺进时须跨越第聂伯河,很明显苏军不可能象被切蛋糕一样轻易让德军从第聂伯河截断其后路,因此,座落在第聂伯河上的基辅,要么将其攻去一半,并集结大量的部队以阻止苏军在河对岸实施反突击,要么跨越第聂伯河,以重兵向基辅进攻。从中可以看出,南方集团军群无论实施哪一种方案,都将无法达到预定计划,届时,德军也必然要从中央集团军群抽调侧翼部队给予支援,这就又产生了一个新问题:被抽调南翼的中央集团军群又如何完成与北方集团军群合围列宁格勒的计划?结论只有一个:巴巴罗萨计划是一个草率的、不可操作的计划,德国在精心准备了一年之后,却要在最重要的环节上走一步,看一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用百度帐号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龙城玩家网 ( 晋ICP备12002025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511号   

GMT+8, 2024-11-24 10:13 , Processed in 0.16700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